常見問題:
- 髖關節韌帶拉傷
- 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greater trochanter pain syndrome)
- 髖關節退化
- 股骨頭壞死
- 內收肌拉傷、腹直肌拉傷
- 運動員疝氣(sports hernia)
簡介:
髖關節問題在臨床上容易被忽略,常常會被當成腰椎退化,坐骨神經痛般治療。典型的髖關節問題會痛在鼠蹊部周圍,出現無法久站、無法走久的情形;但疼痛常常會轉移至臀部,膝蓋,或大腿骨外側,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傳統上X光片可以診斷退化性關節炎,中度以上的股骨頭壞死等;近年來超音波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不但可以觀察發炎積水情況,甚至可以在超音波導引下做關節液抽吸,藥物注射等。
髖關節的慢性韌帶受傷若不處理、髖關節會在幾年後開始退化。退化的表現包括關節軟骨磨損、關節空間變窄、關節活動受限等。髖關節是下肢站立及行走重要的負重關節、若出現問題會大幅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功能;同時因為負重大,開始出現問題後不容易自行恢復。
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包括:類固醇等藥物使用、酗酒、髖部曾經嚴重挫傷導致血管受損、胰臟炎、化療放療等。手術以外的治療包括PRP療法、幹細胞治療等,但是預後仍不及一般的退化性病變。
另一大類的鼠蹊部疼痛是屬於運動員疝氣(sports hernia)。恥骨周遭有腹直肌肌腱、內收肌肌腱、復斜肌筋膜連接,在各類運動中容易被拉傷,導致鼠蹊部疼痛。真正變成疝氣的情況不多,但是若腹直肌撕裂情況嚴重,是有可能造成下腹部的神經、腸子甚至膀胱的露出。疼痛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部位滿部神經,包括ilioinguinal nerve, genitofemoral nerve, iliohypogastric nerve, obturator nerve, femoral nerve .. 等;因此症狀多變,增加診斷上的難度。
治療
面對髖關節問題,積極的治療是絕對必要的。要在早期只有韌帶受傷或輕微髖關節狹窄時進行增生療法或PRP療法,才能逆轉病程避免早期退化。增生療法會促進關節韌帶與周邊肌腱的修復,回復關節的穩定性。髖關節因為是個大關節,注射治療的範圍需要同時治療到周圍的韌帶、肌腱以及關節內;同時生活上應避免下樓梯、跳躍、搬抬重物等。
髖關節手術的適應症包括:無法改善的疼痛、嚴重的關節活動度受限、注射治療無效等。現在對於髖關節的手術治療相當進步,從關節減壓到關節置換,若能配合後續復健預後都不錯;再次置換的時間都長達十幾二十年後。
運動員疝氣類的情況,須評估受傷的嚴重程度。輕微的在一般物理治療、動做調整之後四到六個禮拜之內可恢復;中度的情況可能需要神經解套注射(hydrodisscection) + 韌帶肌腱的再生注射療法(prolotherapy or PRP )來幫助修復;最嚴重的情況下要手術修補破裂的肌腱。動作控制部分常見腹橫肌無力導致腹直肌和內收肌的肌力不平衡。
髖關節問題自我篩檢:
- 1. 單腳站立,單腳跳耀是否引起鼠蹊部疼痛?
- 2. 單側盤腿是否造成疼痛?
- 3. 是否過去有髖部撞擊,長期使用類固醇,或長期喝酒的病史?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前來預約看診
預約專線 02-25289018
地址 : 台北市松山區三民路39號 捷運南京三民站1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