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昇診所 洪綱醫師
頸因性頭痛介紹
根據國際頭痛協會的分類,頭痛可以區分為原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Migraine、緊縮性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三叉自律神經頭痛痛Trigeminal autonomic cephalagias 等 ) 與次發性頭痛。次發性頭痛原因眾多,而頸因性頭痛則本是其下的小部分原因。近年來因為智慧型手機、平板、筆電等3C商品盛行,多數人的生活型態大幅改變,一天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呈現『低頭』的姿勢,頸椎排列改變、關節退化的普及率大幅提升,頸椎疼痛的比率增加,連帶地使得頸因性疼痛的人數也逐年攀升。
頸因性頭痛,成因與症狀
在門診說明頸因性頭痛時,許多患者經常驚訝於頸椎問題也會造成頭痛。部分患者甚至會以為腦袋出了什麼問題,希望能做腦部檢查。其實頭部的感覺神經大都是經由高位頸椎(一到三節) 的神經支配,包括後腦杓、頭部側面、甚至眼眶周圍都是。另外高位頸椎的神經在脊髓中也會和支配臉部感覺的三叉神經連通交流,所以頸因性頭痛的病患有時甚至會有臉部的疼痛或麻木。我們的交感神經也位於頸椎兩側的肌肉之中,嚴重的頸椎發炎也會刺激交感神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包括胸悶、胸痛、心悸、焦慮、盜汗、睡眠不良等症狀。
頸因性頭痛和偏頭痛等原發性頭痛在臨床上不容易區分。兩者的症狀重疊,甚至因成因相似會同時發生。頸因性疼痛較容易合併頸椎活動度降低,尤其是兩側旋轉的角度。同時因為頸椎深層肌肉萎縮,彎曲(flexion)的力量也會減少。頸因性頭痛也容易合併肩膀或手部的痠麻痛。
頸因性頭痛的病理機轉
1980年代,有位挪威的醫師發現在頸椎處注射麻醉藥可以大幅減少一群病患的頭痛。1998年,國際頸因性頭痛研究組織成立,開始推廣這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藉由許多醫師的研究與臨床測試,慢慢的可以歸納頸因性頭痛的病灶處。『診斷性注射』是個最常使用的方法,醫師把微量的麻藥注射在局部處,來尋找疼痛來源。目前歸納起來最常見的疼痛來源依序為頸椎第二三節的小面關節(C23 facet)、其次則為頸椎一二節(C12 facet)、三四節小面關節(C34 facet)。其他常見治療目標包括大枕神經(greater occipital nerve), 小枕神經(lesser occipital nerve), 第三枕神經(3rd occipital nerve) .
這些常見的注射目標都位於頸椎相對高為處,理論上不應該有這麼多退化與病變。頸椎大部的活動應該是來自於頸椎中下段,除非特殊姿勢,否則頸椎上段應該是相對穩定的地方。前面提到的3C普及導致我們的頸椎排列改變,長時間的低頭不停拉扯頸椎高位處,甚至不間斷的盯緊小螢幕也會增加高位頸椎的肌肉使用。過去相對少見,通常要被外力撞擊(如車禍、運動傷害) 才會出現的高位頸椎問題、甩鞭症候群(whiplash syndrome) ,在這一整個世代變成一個非常普及的疾病,這大概是賈伯斯當初推出iphone時始料未及的。
另外也有一類的病患是頸椎中下節病變投射的頭痛,常見的是頸椎四五節和五六節。推測可能是另一種型態的轉移痛,或有更多的神經連通交流。這類病患通常要治療中下節的頸椎才會有成效。
頸因性頭痛的診斷
頸因性頭痛的檢查,包括頸椎活動度測試,局部按壓疼痛測試。通常頸部的旋轉角度會變少,高位頸椎周圍出現許多壓痛點。影像檢查不敏感,只能偶而看到頸椎周圍肌肉萎縮等間接證據。磁振照影(MRI) 可以看椎間盤突出、退化的程度,頸椎神經壓迫。標準的診斷要做『診斷性注射』,意思就是在懷疑的地方打上麻藥,看看原本的頭痛是否完全消失。注射都部位則包括前面提到小面關節、頸椎周圍肌肉、枕下神經,甚至椎間盤等。
頸因性頭痛的治療
頸因性頭痛的常見治療包括姿勢改變與運動治療、注射治療、與手術。建議盡量減少低頭的時間,遠離手機、平板、筆電這三個會低頭往下看的3C商品。唯一相對安全的是桌上型電腦,同時螢幕要夠大、視野水平高度。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認知到3C商品具有強烈的成癮性,科技大公司花費大筆金錢與研究在想辦法搏得眼球、吸引注意力;我們已經很下意識的在等車、排隊等生活中的『空檔』把手機拿出來滑、填補時間的空缺。其實根本沒有什麼重要的事要看、要查詢,只是像抽菸吸毒一般的隨手拿起來『吸』一下罷了。我常常建議病患不論上網、看影片、回訊息,儘量都在桌上型電腦上完成,把通訊軟體的通知儘量關掉,讓自己能夠接觸到手機的時間越少越好。接觸約少,頸椎越舒服。
若經由臨床診斷、或診斷性注射確認病灶處,則可以考慮做注射治療。過去疼痛界經常使用類固醇作為一線藥物,因其成本低、作用快。不過類固醇不適合做為長期治療方法,除了對於身體的潛在風險之外,類固醇的效果也會逐次降低,甚至因為對於關節的破壞性反而造成症狀的惡化。增生療法的普及,帶動整個疼痛治療圈的觀念改變,『修復』的概念逐漸取代『消炎』。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療為PRP的注射療法,藉由血小板和生長因子的修復功能,可以治療大部分的高位頸椎問題。有鑑於高位頸椎的風險性,大都建議超音波導引或 X光機導引的方式較為安全。
頸因性頭痛的手術較為少見,大多適用於顯著的高位頸椎不穩定,通常是因為外力撞擊(如車禍、摔倒、運動傷害)導致。
結論
頸因性頭痛在這個世代越來越常見,大多來自於長期的低頭與姿勢不良。臨床社的檢查與診斷包括頸椎活動度測試,按壓測試,力量測試等。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磁振照影(MRI),可以評估肌肉萎縮、關節退化、神經壓迫等。標準的診斷方式可以用診斷性注射確認。治療方面最重要的姿勢行為改變、減少3C用品的依賴性;注射治療在確認病灶處後,通常有很好的療效。少部分不穩定的情況,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在這個人人低頭的世代,頸椎病變、肩頸痠痛、頸因性頭痛等已經相對普及。有人甚至用新時代的鴉片來形容手機。我常常半開玩笑的和病患說:『如果你一個禮拜不要碰手機,你的症狀就會好很多了!』來增強病患克制手機使用的意志。若您也有相關問題,也可以自行在家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