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昇復健專科診所 洪綱醫師
上禮拜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回診。這位阿姨大約兩年多前因兩邊膝蓋疼痛,到大醫院找骨科教授求診,經醫師判定雙側膝蓋嚴重退化,均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左膝蓋先換了人工關節,右邊準備開刀三個月後也要開刀,但是因為換了之後還是左側膝蓋還是疼痛緊繃,阿姨因而不敢再開另一隻腳。就在這個時候阿姨就跑來我們診所看診。
當年除了針對左腳膝蓋人工關節置換給予一些術後的復健治療之外,另外就是要看看右腳的狀況究竟如何。經檢查的確阿姨有明顯的退化現象,包括內側明顯骨刺增生、關節內側磨損嚴重、同時關節穩定性非常差、也無力彎屈蹲下。大約兩年前我們開始用一系列的增生注射療法治療,曾經也有用過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過內側半月板。大概治療半年阿姨就進步的差不多了,目前行走自如,偶而再回診補強一下或處理一下左側的疤痕組織。
近日她回去看原本的骨科醫師,骨科醫師看一看竟然和她說右邊膝蓋輕微退化,目前不用開刀,自行復健即可。阿姨和我們講一講也覺得很好笑,覺得怎麼和兩年前講的差那麼多。
增生療法確實對退化性關節炎有療效
很多人會說增生療法沒有證據支持,但是事實上近幾年已經有很多很好的研究顯示增生療法不是安慰劑。這篇由Dr. David Rabago 主持的研究顯示,周全式增生注射療法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關節活動、和行走功能。這篇最厲害的是它是採用雙盲隨機對照實驗,比較高濃度葡萄糖水和生理食鹽水的注射效果,確實在臨床重要的疼痛、關節活動、功能上面都有顯著差異。同時Dr. Rabago 2013年以後持續追蹤這批人,一直到兩年半以後持續有差異,顯示增生療法不是短期的症狀緩解,而是真的有長期、持續性的疾病調節改善功能(Disease-modified)。
至於很多人很在意的軟骨再生呢? 最新的一篇發表在AAPMR美國復健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葡萄糖增生療法能夠刺激軟骨的再生(chondrogenic effect)。這篇小規模的研究追蹤六位第四期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經過增生療法治療過超過七個月後,利用關節鏡進到關節內觀察軟骨再生的情況。關節鏡觀察及切片均顯示,軟骨出現顯著再生的情況。這是一篇非常不容易做的研究,因為為了研究讓人家做關節鏡還把軟骨做切片是非常犧牲的。作者最後的結論認為增生注射療法確實有疾病調節功能,應繼續做更多大規模的研究來證實。
開完刀就不痛了?
這篇年初發表在Orthopedics 骨科期刊的研究顯示,仍有四成的病患在手術後仍有3/10到5/10的膝蓋痛。術後持續疼痛的危險因子包括: 開刀時間長短、糖尿病有無、術前關節活動度下降及術前髕骨關節僵硬。此外,很多人不知道膝蓋的軟骨沒有感覺神經,反而是周邊的韌帶、肌腱、半月板、神經才是最常見的疼痛來源。因此換掉關節表面有時候無助於改善關節疼痛,甚至有時候開刀造成的疤痕和破壞還會造成新的問題(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阿姨一樣)。
退化,和您想的不一樣
大部分的病患想像中的退化是這樣的:經過經年累月的使用,骨頭和骨頭磨擦造成軟骨磨損,磨到軟骨發炎造成酸痛;當磨到軟骨都沒了,變成骨頭碰骨頭就會痛到沒辦法踩地了。這個說法說對也一部份對,但是它忽略了在整個關節上韌帶、肌腱、半月板、甚至是一些周邊神經的角色。
這篇康健雜誌上長安醫院王偉全主任的文章非常好,先分享給大家:
身體求穩定!增生療法的基本理論
比較新的觀點是這樣:經過經年累月的使用,關節內的韌帶(包括前後十韌帶,半月板周圍韌帶)開始出現過度使用、拉傷、甚至慢性勞損的現象。當症狀開始明顯之後,除了痛之外,一般還會出現膝蓋無力(包括上下樓梯困難、坐到站困難、蹲下起不來)等現象。痠痛的位置有時在膝內側或外側,甚至是在膝蓋裡頭摸不到的地方。其實這已經是韌帶慢性勞損的症狀了。關節因為韌帶耗損出現不穩定的現象,負責緩衝的墊片 – 半月板開始被過度拉扯,或甚至被擠出關節之外。一旦被關節擠出一大半到膝內側,X 光片上就會看到膝蓋內側間隙變窄,也就是骨科醫師常講的:"膝蓋退化、軟骨磨損"的現象。
如果能早期利用葡萄糖或血小板增生注射療法治療膝蓋內的重要韌帶、半月板等,常常能逆轉這個半月板不穩定的現象,X光片上間隙也會變寬,出現好像軟骨再生的現象。這也是臨床上疼痛會改善、關節角度變大、行走功能回復的可能原因。
結論
葡萄糖增生療法由來已久,終於在PRP、幹細胞治療問世後重新受到重視。隨著好的研究越來越多,學習並執行增生療法的醫師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的病患受惠,改善生活品質,減少手術治療的次數。經由魏阿姨的案例,我們可以了解,開刀不是唯一的選擇,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在進行這個不可逆的手術之前,是否應該至少先試試其他比較沒有副作用、破壞性較小的治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