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昇復健專科診所 洪綱醫師
就在今年九月底國際疼痛治療雜誌(Pain practice) 發表最新研究顯示,對於有薦髂關節疼痛的病患,PRP注射的效果比類固醇治療止痛效果更加、更持久、且病患生活品質提升也更高。
薦髂關節疼痛 – 最常見的下背痛來源
薦髂關節位於下背連結到臀部的兩側,是個連結上下肢交互活動的重要關節。最容易造成薦髂關節問題的原因包括:不良的姿勢、意外的撞擊、最後則是懷孕生產相關。在這些原因當中,薦髂關節周邊的韌帶、神經受到拉扯,久而久之產生疼痛、骨盆歪斜、關節不穩定等臨床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無法久坐、單邊或雙邊腰間到屁股的酸、麻、痛;嚴重的可以產生轉移痛到骨盆兩側大轉子處、或甚至延伸到雙下肢,因此常常被誤認為的坐骨神經痛。薦髂關節的問題非常容易被忽略或被當成其他疾病治療,包括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等問題,許多病患因此接受了各類復健、侵入性治療、甚至開刀都無法改善其病痛。傳統上薦髂關節的治療最常見的包括口服消炎藥、各類物理性治療、乃至於局部類固醇注射;台灣特有的情形則是有許多推拿、整脊、民俗療法特愛幫人喬骨盆,如果施力不當或方向錯誤常常會使病情加重,臨床上更為棘手。
對於薦髂關節,PRP明顯比類固醇更好、更持久!
在這個研究當中,總共40個病患被分為兩組,一組給予關節內類固醇注射、一組則給予關節內PRP注射(低白血球濃度 leukocyte-poor)。注射方式都是超音波導引注射,並在注射後兩周、四周、六周到三個月追蹤病患的疼痛和生活品質狀況。
結果顯示,PRP組不但疼痛改善的程度較高、改善人數較多、甚至療效也更持久(三個月時仍有高達九成的病患疼痛改善);相對的類固醇組雖然在前一個月也有疼痛改善,但是到第三個月的時候只剩下四分之一的病患仍有療效,且疼痛改善幅度、生活品質程度也不及 PRP組。 PRP組可以說是全面獲勝。
薦髂關節問題 – 不只是發炎
傳統上我們習慣把身體有問題的部位描述成某部位發炎,方便醫生後續給予消炎藥、類固醇。雖然部分的病患會好轉,但是至少在薦髂關節的部位不是這樣。類固醇是公認強力的抗發炎藥物,不但可以抑制發炎的產生,甚至幫助身體主動的緩解發炎反應(inflammation Resolution),所以一直以來被當作仙丹使用。漸漸的我們發現,在某些疾病上病患似乎會不停的復發,甚至一次比一次嚴重;慢慢的我們才意識到,或許類固醇不但抑制了發炎反應,也干擾了身體自然修復的病程。這可以解釋這個實驗中第一個月類固醇療效還不錯,但是到第三個月已經只剩下25%的病人還有治療效果。
在這個研究當中使用的PRP分類是:總量3cc、低紅血球、低白血球、氯化鈣活化、濃度超過100萬血小板毫升(Total 3cc, RBC poor, WBC poor, activator : Calcium chloride, platelet concentration > 1 million/ ul)。這樣使用的好處是低白血球濃度減少了對於關節的刺激效果,同時維持血小板的高濃度。如此包留了PRP內的抗發炎效果,同時因為血小板提供各類生長因子,有助於薦髂關節的受傷修復。產生的結果就是更好更持久的疼痛改善,生活品質也比類固醇組來的好。
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增生療法)也比類固醇好
早在2010年就有一篇韓國人做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同樣是薦髂關節內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25%)注射療效就比類固醇注射好。這篇研究找了50位經由診斷注射確診薦髂關節疼痛的病患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予25%葡萄糖水注射,一組則是給予類固醇注射。結果顯示半年後葡萄糖水組仍有高達六成的病患有一半以上的好轉;類固醇組則只剩下兩成七左右;15個月後葡萄糖水組仍接近六成持續有療效,類固醇組成只剩下一成。
除了療效好,葡萄糖水也沒有類固醇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可以一次次的重複施打,每次也可以多點注射。近年來有關於葡萄糖增生療法的研究也顯示,對於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有改善病程的效果(Disease-modified effect),合理推測也適用於薦髂關節這個複雜的關節當中。
結論
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再生類注射療法(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在臨床上的使用。不論是PRP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對於薦髂關節疼痛都有顯著的效果。薦髂關節病患族群相當廣,疾病嚴重程度也不一;在臨床上如果能同時搭配物理治療、徒手治療(包括正確的整及手法、CST顱薦椎療法)、甚至各類營養療法都會有加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