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
髖關節為於鼠蹊部位,由髖臼和股骨頭形成一個杵臼關節。髖臼和股骨頭凹凸相對,剛好形成一個巧妙的形狀卡住,兼具穩定性和活動性。藉由關節唇、關節囊和周邊肌肉的支撐,上下骨頭的接觸面積不到全部的1/3,使其可以有多方向的旋轉和活動。相對於膝關節幾乎是單一平面的活動,髖關節和肩關節一樣,享有多方向的活動能力,提供我們生活更多的便利性和運動能力。這樣的便利代價就是不穩定性,一旦周邊的軟組織出現問題,或各式運動導致的反覆磨損,關節在退化之後不容易維持穩定性,因此臨床上雖然髖關節退化的情況不像膝關節退化來的常見,但是預後通常較差。
髖關節退化和分期
就像膝關節一樣,髖關節也會產生退化。常見的致病因子包括年紀大、肥胖、基因遺傳、高強度衝擊性運動(如足球、手球、曲棍球、摔角等)、重複性勞動性工作、車禍或各類創傷;一些天生的髖關節發育異常也會增加退化的機會。
髖關節退化的症狀包括鼠蹊部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或疼痛(尤其內轉)、投射到臀部、大腿或膝蓋前側的疼痛、行走困難或跛行、感覺長短腳等。
髖關節退化分類大致上有幾種,分為較簡略的Tonnis 分類法 (分為123期)、常用的K-L 分類法 (0-4期) 和Croft 分類法(0-5期)。其中K-L分類是利用X光診斷,臨床上最廣泛使用。第零期是正常關節、第一期是疑似關節空間狹窄、第二期為明顯(definite)關節狹窄、骨刺增生;第三期為顯著(marked)關節狹窄、骨刺增生、伴隨骨頭硬化和囊泡形成;第四期大概就是骨頭已經靠骨頭,關節空間消失(loss of joint space)。可以看到分期其實相對主觀,除非是最嚴重的第四期,不然第二和第三期其實是看醫師主觀的判斷。
髖關節退化的診斷
鼠蹊部位的疼痛原因眾多,要區分的鑑別診斷包括髖關節唇受傷、內收肌拉傷、髂腰肌拉傷、髖關節的退化或股骨頭壞死、甚至脊椎問題的轉移痛等。臨床上常常會被忽略、或僅檢查腰椎而漏掉了髖關節的問題。標準的檢查是骨盆正面的X光,可以分辨是否有關節狹窄、骨刺增生、骨內囊泡等退化表現。超音波檢查可以檢查關節囊厚度是否有變腫、關節是否有積水、是否有關節唇破裂或囊腫形成。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檢查則用來確認關節唇的病灶,或骨內的病灶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除了確認疼痛部位、也會檢查髖關節的活動度使否有受限、還有針對關節唇(內轉加上內夾)的夾擠測試。
髖關節退化的處置與治療
初級的治療包括各類消炎止痛藥物使用,物理性治療如熱敷、電療、短波等。減輕體重以減少關節的壓力、避免過度髖屈角度(比免大於90度)、避免過度內轉或內夾,這當中包括久蹲、做低的椅子、抱膝運動、各類過度髖屈的伸展如瑜珈等。如需要長途行走或爬山考慮拐杖使用輔助支撐。注射治療包括關節內和周圍的類固醇注射、玻尿酸注射、PRP注射等。嚴重退化需考慮關節置換。
髖關節退化的手術
髖關節退化到嚴重程度,需要考慮進行髖關節手術置換。常見的狀況包括嚴重疼痛無法行走或睡眠、股骨頭已變形、明顯長短腳、股骨頭壞死等。手術可以區分為全置換(換髖臼和股骨頭)或者半置換(僅換股骨頭。)手術的術式可能是前開、側開或後開,視醫師的經驗和判斷而定。新式的手術傷口越來越小、復原期縮短、經常手術完第一天即可以開始行走訓練,在比較利弊得失之後,病患不須過度懼怕開刀,進而拖延到整體的復原。
髖關節退化的非開刀治療
關於髖關節的注射療法,研究相對於膝關節退化少非常多。截至今日,有關於髖關節退化的再生注射治療研究(較大規模的),關於PRP的約三篇、骨髓濃縮液(BMAC)的大約三篇、脂肪萃取則為兩篇。傳統上,類固醇關節注射可以提供短效的消炎止痛效果,但是其可能會大幅加速關節退化的程度,目前臨床上非不得已盡量減少使用的時機。玻尿酸注射最常運用在膝關節,有些醫師則會將其運用在髖關節退化的情況,似乎高分子量玻尿酸比較有臨床效果。
2022的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玻尿酸、PRP、玻尿酸+PRP三組對於髖關節退化的治療效果。病患收案的條件包括退化第二到第三期(KL-classification)、年齡50-70歲、以及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等。三組各收案了35位病患。經過間隔兩個禮拜兩次的注射治療後,追蹤兩個月和六個月後的症狀變化。追蹤的項目包括疼痛、活動度、生活功能等。
在這個研究當中,所用的玻尿酸為伊朗製高分子量玻尿酸,分子量為2500-3200kDa。PRP製備則是抽取35cc血,經過二次離心步驟之後,得到6cc的PRP,血小板濃度為每cc13億顆,大約為血液的5.5倍左右。
三組的病患在兩個月和六個月後,均有顯著的進步。疼痛指數平均降低一半左右,生活功能也有顯著改善。比較三組之間,PRP組和PRP+玻尿酸組的治療效果優於玻尿酸組,大約三成左右。PRP組和PRP+玻尿酸組之間則沒有顯著差別。
結論
髖關節退化雖然盛行率不如膝關節退化、但一旦發生預後相較膝關節較差,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仰賴醫病雙方的警覺性,適當檢查後即可發現髖關節是否已出現問題。治療分為保守治療、注射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減重、生活和運動模式調整、藥物或物理治療輔助;注射治療可考慮高分子量玻尿酸或PRP改善疼痛和生活功能。在一定嚴重程度情況下、手術是可以大幅改善關節退化導致的疼痛、緊繃、行走功能和生活品質。
文獻
Nouri, F. (202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ultrasound guide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of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high molecular weight hyaluronic acid,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hip osteoarthriti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Kraeutler, M (2021) Comparing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of Leukocyte-Poor Platelet-Rich Plasma Versus Low–Molecular Weight Hyaluronic Acid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ilot Study
Dallari, D. (2016) 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 of Platelet-Rich Plasma and Hyaluronic Acid, Separately and in Combination, for Hip Osteoarthr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